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 以案说教】DDT—神奇伟大的发现——《农药化学》课程思政案例(1)

课程名称:农药化学                  
学时:56            
学分:3.5
课程类别:专业                      
授课对象:二年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
课程负责人:徐胜臻                  
课程组成员:宁丽红、刘思思



1.案例主题

DDT——神奇伟大的发现          



2.结合章节

第二章 第二讲 杀虫剂之有机氯--DDT


3.案例意义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有机氯杀虫剂 DDT 的神奇发现以及抑制人类传染病媒介所起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机氯杀虫剂对当时社会所起的价值不可估量”,但终究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明确“事物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发展”的规律,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致力于农药化学的研究,科学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去认识农药,增强学生强农、兴农、爱农的兴趣和责任感。


4.案例描述

通过历史故事、课堂讨论、随堂作业、身边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启迪学生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农药。
首先,引入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在 1939 年瑞士化学家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博士因发现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的 杀虫活性以及在控制昆虫传播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获 1948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李光等 1985)。米勒在他的颁奖词中详细地描述了 1943 年意大利斑疹伤寒大暴发,传统方法不能阻止其蔓延,因 DDT 的应用而得到控制的事实。并指出,对于全世界广为流行的疟疾以及其他许多由昆虫传播的疾病,也因 DDT 的应用而得到控制。他最后指出,DDT 强烈的杀虫活性的发现是药物领域的重大事件。一时间DDT 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使(农药化学)带给人间的仙药。在 DDT 被用于对付疟疾之前,全球有 40% 的人口深受其害,患者达 3 亿多人,每年死者超过 100 万。
其次,课堂讨论:为什么在 1874 年德国化学家蔡德勒首次合成出 DDT 时却错失其科学发现与利用的机会,而这种化合物具有优良杀虫效果的特性却是在 1939 年才被米勒发现而名扬四海?米勒是幸运的,但更多的是其必然性。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要归结于米勒是带着问题去探索的,因为当时米勒所在的公司在全力研究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他没有放弃,最终成功筛选到 DDT(李光1987)。然后,以青年化学家米勒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科学研究,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引导学生探讨 DDT 从合成出来到时隔半个世纪以后才被开发利用,是“老药新用”,这为农药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再次,对比讲解合成 DDT 以及有机氯类农药对植物害虫的防治效果。随后布置随堂作业:除了使用杀虫剂,还可如何综合防治虫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可过度依赖杀虫剂。结合学校张启发教授坚持不懈研发绿色超级稻——“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在 2018 年被授予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教导学生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领域包括农业、农药、医药等都大有可为,激励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总是会有成绩和回报。
最后,通过对有机氯农药的结构特征的分析讨论,剖析其最终被淘汰的命运, 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事物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发展”的规律。有机氯杀虫剂在最初的时候犹如天使般的出现,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连续使用了十余年后则是魔鬼般的存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极大破坏,揭示农药化学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激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去认识农药,发展研究绿色农药。

5.案例反思

(1)案例实施的优点:在教学组织上,由青年化学家的励志故事引入,描述一个无比强大的有机氯杀虫剂 DDT 的巨大功绩,接着让学生讨论 DDT 杀虫活性的发现, 它的发现是必然还是偶然,引导学生思考机遇偏爱米勒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激发学生用化学工作者的思维去认识“人—虫—自然”问题,解决“人—虫—自然”问题。还可以通过身边的榜样,鼓励学生立志成为为我国农业发展有用的人才。在思政育人上,通过案例教学、身边榜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去认识农药,发展研究绿色农药,积极投身农药化学研究领域。
(2)案例实施的不足:从案例导入、课堂讨论、身边榜样等的导学,需要 2 个学时左右,时长相对较长,但分配到每位学生的时间有限,需要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其能够深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6.与人效果与反馈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们初次体验了一个有机合成农药所起的巨大作用,也让学生们意识到有机合成及农药化学的学术魅力及研究价值,理解了化学农药对农业的巨大支撑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农药化学、理解农药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柏亚罗 . 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六大类产品以绝对优势统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市场[J].山东农药信息,2018(05):23—28.

[2]曹瑞臣.爱尔兰马铃薯大饥荒的警示[J].世界环境,2012(04):60—61.

[3]李光,杨敏才 .DDT杀虫剂兴衰的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1985,3(1):71—75.

[4]李光.DDT杀虫剂的发现及科学方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7(2):48—52.

[5]王丽,石廷霞,李宝聚,刘长令,向文胜 .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研究进展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8(09):24—27.

撰稿人 | 徐胜臻
当班编辑 | 宋国庆
责任编辑 | 木夕夕 喻婉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