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之优秀示范课程|《财政学》:根植中国实践,寻求理论创新,“123”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本科人才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 2023-01-05

编者按

为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加强课程思政经验共享,我们将持续推出课程思政之优秀课程案例、聚焦建设动态、特色项目展示等模块。

2021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北京高校、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我校经过评审,推荐7门本科优秀课程参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本期推出的课程为财政金融学院贾俊雪教授及其教学团队讲授的《财政学》。




《财政学》是经济学学科基础课,是对财政金融学院各专业本科生共同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共4学分(68学时),也对其他经济学类本科生开设3学分(51学时)课程。课程负责人为贾俊雪教授,成员包括郭庆旺、朱青、岳希明、马光荣、刘勇政、刘晓路、张静、李戎和秦聪教师。

贾俊雪 教授



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财政学》课程秉承人大几代财政学前辈家国情怀和学科优良传统,依托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财政金融学院,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过硬、专业突出的党员教师团队积极参与下,根植中国实践,寻求理论创新,深度挖掘凝练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中国财政实践融入财政学三全育人课程建设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改进完善课堂和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政工作效果,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一个根本目标、两项核心任务、三大支撑体系”的财政学课程思政体系。

《财政学》课程思政创新体系


01

一个根本目标

本课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中国特色财政学体系框架,强化对财政学科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中国财政实践的理解,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塑造能够服务于中国新时期建设的“新财政人”。

02

两项核心任务

课程以理论宣传实践引导为核心任务。第一,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目标,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立足于中国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与时俱进,广泛吸收当今中外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宣传中国经济改革和财政改革的进程和内容及其蕴含的理论逻辑。


03

三大支撑体系

(1)传承红色基因的教学团队建设

高素质、高觉悟的教师团队是保证课程思政质量的根本所在。《财政学》教学团队是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突出的由党员教师组成的队伍,团队中包括三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两位长江青年学者。团队建立常态化、规律化的集体备课机制,通过共同研究教学大纲、制作课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院首任院长安体富教授以“财政弘道人”为主题向全院新生分享陈共教授扎根中国大地、传承红色基因的事迹


(2)讲好“中国故事”的课程体系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财政学在2003年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在2008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7年开通“芸窗慕课”,2020年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2021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被学校推荐参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一流教材建设。坚持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凝练中国理论,积极参与国家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中国财政学教材建设。人大版《财政学》教材为全国第一本《财政学》教材,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2021年,郭庆旺教授主编的《中国财政学》入选国家教材委员会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

陈共教授主编的《财政学》教材简介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广泛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行为实验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专业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贾俊雪教授讲授历史沿革       

刘勇政教授开展小组研讨     


(3)“寓思于行”的第二课堂建设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亦是在实践中拓展思政教育广度的良好平台。本科学年论文、“挑战杯”竞赛论文、“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财税大讲堂”、“财税圆桌论坛”、“税务先锋”志愿服务活动、“认识祖国”、“千人百村”、“红船领航”和“红色小屋”等实践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国情的有效途径,有力促进青年学子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2021年,岳希明教授指导的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医疗报销与居民就医行为—基于CHIP2018的实证分析》获得北京市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马光荣教授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课外教学优秀奖

朱青教授主讲“从国家财政看中国的制度优势”思政课堂   

财政系学子博物馆实践参访



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是理论根基扎实,课程定位特色鲜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有鉴别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理论,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实际与财政运行来对理论进行阐释。处处体现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财税改革提供理论准备,为政策实施提供制度设计,为社会应用提供咨询服务,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

二是课程内容与时俱进。通过教材和讲课,广泛吸收和反映当今中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反映中国经济改革和财政改革的进程和内容,特别是将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关于宏观经济改革与财政改革的新论断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教学中。

三是教学手段丰富。除传统的互动式、启发式、案例法等教学方法外,团队一直在探索和完善“研究式”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方法可归结为“一读、二疑、三结合”:“一读”是指每一章指定至少一篇经典文献进行研读;“二疑”是指培养学生在教师讲解一些具体问题时,用“怀疑”、“质疑”的思维方式听课,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三结合”是指一结合计量经济学,就本课程学到的基本理论问题向同学们建议可适用的定量方法,以进行实证检验;二结合“小创”和“大创”等课外科研和实践竞赛,帮助同学们在本课程内容中挑选研究题材;三结合社会实践,就本课程的一些贴近现实的热点问题,可在两个假期的社会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




文案 | 教务处本培办

编辑 | 盛一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