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医金课|《循环系统疾病》


01

课程目标



哈尔滨医科大学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构建了器官系统整合式临床教学模式。“循环系统疾病”课程面向的教学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课程按照循环系统对多学科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以培养学生医学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造就符合“新医科”要求的卓越医学人才为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的知识目标:系统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熟练进行循环系统疾病相关技能操作,建立疾病诊疗的临床思维;素质目标:具备较好的临床分析、持续学习、科研创新、团队协作、医患沟通能力以及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

02

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主要成员由长期从事循环系统疾病教学科研的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位,副教授2位,讲师1位。



课程负责人:

于波教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现任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哈医大二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肌缺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内科学及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第八届中国医师奖、中国研究型医院杰出中青年人才奖、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牵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课题”1项,“十三五”国家重大慢病重点专项项目一项,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重大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心血管疾病诊疗创新研究团队“头雁”,获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二等奖1项,省级奖7项;发明专利7项。发表文章338篇,其中SCI收录197篇;主编专著1部,牵头及参与行业内指南、共识制定10项。


团队成员:

吴健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心内科病区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脏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普通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共发表27篇SCI;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疾病课程中心力衰竭的教学任务。


张毛毛副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心衰学组委员;AHA认证BLS及ACLS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近3年发表一作/通讯作者 Q1分区SCI文章5篇;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疾病课程中心律失常的教学任务。


刘海霞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疾病课程中冠心病的教学任务。


綦海讲师:讲师,博士;美国心脏学会(AHA)基础&高级生命支持导师资质;医学模拟教学导师;主持参与教学课题4项;2020年第七届省高校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等奖;2019年度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2018年度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三等奖;2017年度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020年度哈尔滨医科大学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等奖。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疾病课程中心肺复苏的教学任务。

03

课程建设情况

课程循环系统疾病的雏形是1954年在我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克山病专家于维汉教授带领下初步建立的。多年来,课程团队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内科学》、《外科学》基础上,整合构建了“循环系统疾病”课程。课程依托于国内最大规模的心内科及国家级临床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心内科、心外科、儿科总床数778 张,医护人员超500人的临床教学资源,培养出了以于波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学骨干和医学专家,为开展循环系统疾病课程提供了保障。建立基于临床案例的授课方式和“创新课堂”学术创新研究平台。标志性成果:参与编写国家规划教材3部;主持省级教学课题3项;发表教学文章2篇;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项目展示1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二等奖。2020年获得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称号。


04

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完全颠覆传统的授课理念和教学形式,形成了创新型的器官系统整合式教学模式,开创基于系统整合后的特色课程。开创以临床案例式教学为基础的理论授课形式,根据循环系统疾病特点,进行学科交叉与渗透。让学生能够通过之前的基础知识学习,进一步思考循环系统疾病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等,让学生高效系统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将循环系统课堂教学延展至课外甚至校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率先开设“创新课堂”,依托强大的临床教学平台和优质科研平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注重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临床教学中全程贯穿医学人文和创新精神教育。

05

学生评价


来源:教务处

编辑:贾棋棱

审稿:张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