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4——《国际结算(合作办学)》

河金教学 2023-01-05



《国际结算(合作办学)》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所在部门:国际教育学院

课程学时/学分:34/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金融学(合作办学)

授课教师:

团队负责人:杨梦溪,讲师,理学硕士,战略管理专业,讲授《国际结算(合作办学)》、《国际金融(合作办学)》等课程。曾获河北金融学院移动教学大赛二等奖,河北金融学院教学竞赛三等奖,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学竞赛一等奖,主持并参与多项教改课题。

团队成员:熊晓轶(副教授)、姚洋(助教)、史雪娜(副教授)。


课程团队成员



案 例 1

体验式德育育人路径探究

 ——以结算工具为例



本案例教学目标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目标一: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金融业务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践行著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目标二:正确理解契约精神,在国际结算纠纷处理中,能够秉承契约精神,依照各国票据法和国际惯例,准确进行权责认定。

目标三:在涉外经济活动中,正确看待并尊重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制度差异,拓展国际化视野,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的设计:




实施过程


(一)

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票据部分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下。

第一,案例教学法。针对本门课程实务性较强、对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任课教师设计出了融合票据行为等多个知识点在内的票据结算案例,涵盖汇票、支票及本票三类主要金融票据。

第二,角色模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承担项目角色,并结合案例结算需求,分组完成结算流程。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对于工匠精神及契约精神的理解。


学生模拟结算业务当事人


第三,课堂辩论。围绕票面金额书写纠纷,学生围绕Magasin du Nord Corp.是否应承担付款责任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该问题列出法律依据并进行辩论。通过该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各国法律法规并进行对比,总结各国法律差异,拓展国际化视野,尊重文化制度和法律差异。


课堂辩论场景


(二)

考核与评价



评价体系设计


(三)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流程设计


为了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在票据部分教学中,从课程理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次目标出发,将传统灌输方式改为参与、体验和实践。依托于教学案例,从课前准备、课中互动和课后总结三个维度设计教学活动与过程。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结合票据部分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贸易活动中的票据结算实际,深入挖掘本章思政元素,设定育人目标,同时设计出与真实结算情景贴合程度较高的情境,并进行理论知识封装和思政元素植入。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根据结算需求,划分成不同小组并模拟结算情境中的当事人完成实务任务,切身实践工匠精神;使用票据要式性、文义性等内容对于案例中的纠纷进行分析讨论,自主发掘出契约精神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各国文化制度差异等思政元素。

课后,学生通过在课后票据相关练习和实务任务中做到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践行工匠精神和契约精神。同时,树立在涉外经济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各国文化制度差异,将思政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成效


通过在票据结算部分实践思政引领,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第一,引导学生自主践行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严格把控细节的评价标准,反向督促学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票据合规性和结算业务顺利完成中的重要作用。


票据制作实务任务


第二,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法律文件重要性和契约精神的理解。学生在后续纠纷认定和未来实际工作中,能够以契约精神为指导原则,满足法治社会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

第三,拓展国际化视野,尊重各国文化制度差异,在各类经济活动中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学生结合票据出票地点分析该张票据适用法系,总结出在涉外经济活动中,需充分考虑不同国家间的制度和文化差异。


分析成果展示



特色与创新


情景交互重体验,能力德育共提升。在结算工具部分的教学中,依托于实际情景,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层目标的高度融合,将传统灌输讲授改为参与、体验和实践,创新评价方式,提升育人成效。



案 例 2

“师生共同成长”理念下的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以托收业务为例


本案例教学目标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目标一: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盈利性的关系,充分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意义;在实践活动中,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目标二:提升底线思维能力,强化风险意识。

目标三:培养包括规范操作、服务客户等在内的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的设计:



实施过程


(一) 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托收部分的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下。

第一,情景模拟法。任课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依托理论知识点,挖掘出企业社会责任、金融职业素养和风险意识等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进行深入融合,创设出实际结算情境,引导学生模拟其中角色。


学生进行情境模拟


第二,任务驱动法。立足于实际结算背景和教学目标,任课教师科学设定了多个托收实务任务,学生根据各自所承担的角色完成相应环节,加深学生对于岗位职责的理解,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金融从业人员肩负的责任,提升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在内的金融职业素养。


实务操作任务


第三,合作学习法。学生结合实际背景,对于托收业务项下即期付款和远期付款两种方式中,出口商承担的风险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对于业务中风险点进行分析,提炼出风险意识这一思政元素。


合作探究学习


(二) 考核与评价


评价体系设计


(三)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在托收部分的教学中,坚持“一植入、二提炼、三实践”的流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阶段,教师对于托收部分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将思政育人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深度融合,结合实际托收业务背景,进行知识封装和思政元素科学植入。

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学生自主完成结算任务,引导学生树立包括规范操作、科学决策、诚实守信等在内的良好职业操守。其次,围绕实际情境中银行承担的责任,引导学生针对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展开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意义。结合欺诈纠纷,引导学生结合不同托收业务的类别展开讨论并设计风险防范预案,帮助学生意识到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风险意识。最后,通过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总结性评价,学生对于思政元素进行进一步凝练。

课后师生共同反思,实践思政元素。学生通过完成综合性托收实务任务,以一名金融从业人员的身份要求自己,牢记风险意识,在各个子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坚持严格把控每个细节,将课程中的价值导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结合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表现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评价教学效果,对于教学案例和教学流程进行优化设计。


教学流程设计


秉承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这一目标,坚持以OBE理念为导向,在托收部分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将“多维互动”这一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分别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素质层面,以一般性教学目标和高阶教学目标为指引,搭建贯穿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全过程、多维度互动平台。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提炼,教师观察、学生实践,教师总结、学生凝练,将师生互动贯穿于德育育人的全过程,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师生思政水平的共同提升。


多维互动设计


教学成效


在托收部分教学中,通过多维互动方式的采用,师生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较大提升。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围绕银行的盈利性原则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思考与讨论,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每个金融机构必须履行的义务,在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充分认识作为金融从业人员肩负的重要使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教师深入了解行业实践情况,并从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多角度掌握金融行业人才要求,提升了课堂教学与行业实际的匹配度。


实操任务成果


第三,树立了良好的风险意识。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深入探究了不同托收种类中的风险点,加深了对于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理解。同时,通过教学与学生共同实践和总结,对于结算情境和项目设置进行优化升级,实现了师生互促、教学相长。


特色与创新


构建三维互动模式,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依托实际托收业务背景,充分重视实践参与和课程体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将师生共同参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及时在各个环节进行师生共同反思,最终实现师生思政水平的共同提升,是构建师生共同体的一次有效尝试。



案 例 3

“专业学习”与“价值塑造”

良性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以信用证业务教学为例


本案例教学目标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目标一:充分意识到金融从业人员肩负的重要责任,培养使命感和敬业精神,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事业心,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

目标二:做到知法、守法、护法,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养成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加强守法观念,敢于同一切违法的现象进行斗争。

目标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各类经济交往中,坚持严格履约、诚实守信、尊重对方利益、保守商业秘密等,公平竞争,以义谋利。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的设计:



实施过程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信用证业务部分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下。

第一,PBL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设置实操任务,帮助学生熟悉各个行业实践流程,培养学生对于职业的热爱感、全心投入的精神以及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


部分实操任务


第二,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围绕信用证欺诈案例和信用证风险防范展开组内讨论和组间成果分享,通过组内成员互评、组间互评、教师总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估学生在该活动中的贡献度和成果质量,形成倒逼机制,提升学生参与度。


(二)教学评价


评价体系设计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过程中,坚持“专业能力”和“德育育人”的双主线,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并共同贯穿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实现专业技能和思政元素的多元共振。

首先,通过师生角色互换,反转进行信用证基础知识梳理,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聆听并以学生身份随时发问,由学生进行解答,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其次,实践演练。从国际结算领域实际出发,结合信用证业务中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提升包括恪守信用、保守商业机密等在内的金融职业道德。


分析报告


最后,通过组内成员互评、组间成果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分别对学生投入和成果质量进行评价,从而在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应用能力的同时,凝练思政育人主线。


双主线良性互动


教学效果


第一,学生对于思政元素接受程度较高。不同于传统说教为主的思政育人模式,信用证业务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信用证流程模拟、欺诈案例分析等多元化实践性教学活动,自主提炼思政元素,大大提升了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第二,巩固了思政育人成果,促进专业认知。学生通过多方配合,完成信用证的开证、审证、单据制作、不符点修改等环节,践行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同时,通过严格控制成果质量,严把合规底线,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实现了专业认知的进一步深入。

第三,引导学生将思政元素内化于日常行为习惯。通过组内成员互评、组间成果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坚持以诚为本、公平竞争的职业道德,并在各类活动中付诸实践,最终将金融职业道德内化于自身行为习惯。


特色与创新


知识学习融合价值塑造,德育成效反哺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再造教学流程,坚持专业技能和德育育人的双主线,将知识层目标、能力层目标及素质层目标进行深度融合并共同植入教学环节,通过专业学习,实现学生对于思政元素的自主提炼,降低了学生对于传统说教的抵触心理,提升了学生内化思政元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及时实践,引导学生“做中学”,将思政元素内化于行为习惯,形成严格的职业操作标准,提升对于自身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以金融从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把控单证制作标准,注重细节,严格践行岗位职责,进一步提升了专业能力。形成了专业学习与德育育人之间的共振效应,实现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的良性互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



河金教学

• 策划|刘濛(教务处)

 撰稿|杨梦溪(国际教育学院)

排版|赵浩丹(18互金二班)

 审核|杨帆(教务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