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竢实学堂|李成坚:人文价值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示范课堂—《西方现代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





导语




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到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从劳伦斯的《木马赢家》到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阅读英美经典文学,不仅仅是美学视角上的欣赏,更是一种政治学意义的历史反思和现实启迪。


本课程遴选的英美经典文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社会学例证,带领我们一起回溯14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化发展历程,及其这一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自然环境与生态意识的自觉、对物质社会的异化批判、现代技术下的人文反思等都是基于现代化发展一定阶段后的思想、价值和观念上转变和警醒。


西方历史进程的人文镜像是引导中国当代大学生展开中西文化对比的有效视角,是激发学习者民族自豪感、深固本土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




# 课程名称 #
西方现代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 课程负责人 #
李成坚# 团队主要成员 #
孙颖 侯斌英 钱亚旭 但鸽 郑博仁 张睿 胡婧 陈小


一、教师简介



李成坚,女,1969年生,文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第十二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外国语学院学科带头人。同时兼任四川省外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评议(审)专家、全国英语诗歌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英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团体职务。


自1992年本科毕业以来,一直在外语教育教学领域耕耘。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除指导硕、博士研究生外,始终坚持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熟悉外语教育,能根据教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成果丰硕。近十年来,主持国家级课程三门:文学与科学:英美文学作品新读(2013)、西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英美文学(2018/2020),主编外语类专业教材7部,获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2018)、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7)。


二、课程介绍


1.教学设计


《西方现代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是西南交通大学校级人文通识课程。除开篇和尾声外,课程包括如下六个主要核心内容:



科技与理性: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选段、牛顿墓志铭,辅以“文艺复兴”、“‘人’的意识高扬”等视频讲解,掌握“理性”与“科技”对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反观中国近现代启蒙救亡运动,正确认识当今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自然与生态:阅读《雾都孤儿》选段、《扫烟囱的孩子》,辅以“工业革命”、“狄更斯笔下的伦敦”等视频讲解,了解英国工业化历史及其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领会中国“绿水青山”发展理念的深刻意义。


消费主义: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木马赢家》文本选段,辅以“爵士时代”、“现代主义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评”等视频讲解,了解西方社会“金钱至上”观念的腐蚀作用,反思美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生态危机问题,助力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物化社会:阅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董贝父子》文本选段,辅以“物化社会”、“劳伦斯眼中的两性关系”等视频讲解,理解工业文明发展所引发的人性的扭曲,反思劳伦斯提出的人性异化主题,助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科技与伦理:阅读《弗兰肯斯坦》选段、《致科学》,辅以“玛丽·雪莱简介”、“科技与伦理矛盾”等视频讲解,理解18-19世纪英国人文知识分子对科技与伦理间关系的批判性反思,认识到科研工作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助力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


工业化与城镇化:阅读《德伯家的苔丝》、《嘉莉妹妹》文本选段,辅以“什么是工业化”、“《德伯家的苔丝》中乡村与城镇的对照”等视频讲解,了解19世纪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历史进程,领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2.创新特色




启思明志,基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文学内容重构。本课程打破传统的英美文学以作家-作品为核心的内容讲授模式,以社会学视角,遴选英美经典文学文本,以之为鲜活的案例,围绕“科技与理性”、“自然与生态”、“物化社会”、“科技与伦理”等6大专题,历史回顾14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化发展历程的不同阶段,反思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通过文学文本的例证分析和思想史的文化启思,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强调跨文化举证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通过对比中/西现代化发展历史与进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线上线下,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范式革新。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课前知识学习、课内知识运用深化,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录制的近15个小时视频材料、12个电子文本材料和单元测试习题组成线上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展开泛在学习提供便捷。线下课堂以研讨式教学方法,延展和深化单话题引导学生思辨深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全人教育理念,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人文教育通识课堂




3.课堂风采


(《西方现代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课程团队)


(老师正在为同学们讲解知识)


(同学们进行课堂讨论)


(老师配合同学们在进行成果答辩展示)


4.教学成果


依托《西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践,李成坚教授及教学团队在近年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1)2018年,李成坚教授主持的项目“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与国际人才培养”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2018年,李成坚教授入选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3)2018年,李成坚教授带领团队出版教材:《国际人才英语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2018年,《西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英美文学》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5)2019年,李成坚教授在《山东外语教学》第五期发表教改论文:信息化背景下的金课建设

(6)2020年,《西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英美文学》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混合式金课”

(7)2020年,课程配套教材出版:《英美文学与西方现代化进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2020年,教学团队参加第九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进行题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的小组发言;《西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英美文学》第二章“自然与环境”的教学设计入选外国语学院“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师采访



Q1:李老师,人文通识课程对同学们大学生涯的意义何在?

李老师:通识教育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以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人为己任。在我校学习的同学多为理工科专业,人文通识课程帮助同学们了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其知识体系,让其眼中的世界更丰盈,成为更好的自己。

Q2:您更希望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获得什么能力?

李老师:我们希望通过英美文学文本的例证分析西方现代化历程中思想史上步步推进的文化启思,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跨文化举证能力思辨能力



Q3:思辨能力对很多同学来说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李老师,您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思辨能力,您的课程是如何实现提升思辨能力的吗?

李老师:思辨能力就是让我们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的思考和辨析能力。我们的课程通过对比中/西现代化发展历史与进程,引导学生以向外的眼光、跨文化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正确理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巨大成就。正是在这全球视野之下的比较、反观帮助同学们提升思辨能力。

Q4:李老师,您的课程采用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您认为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哪里?

李老师: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赋予他们从知识掌握到运用的整体性学习体验,更有效提升学习的深度。具体而言,通过线上主题明确、体系完整的视频教学,同学们初步掌握知识要点。面授课堂中,通过层层递进的研讨活动安排不断推动从知识掌握到举证、分析、运用,再到价值判断的步步深入,同学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知识的学习者、掌握者、思考者。课后,网络平台定期发布讨论主题,引导课后内容延伸与探讨,激发同学们持续的学习热情


四、教师寄语

鉴历史、观他者,理解“后发”优势,培育跨文化沟通能力。


加入《西方现代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让我们一起换个角度读文学,换个角度看中国!在全球视野、本土意识、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

编辑|廖培岚

头图|胡振鹏

尾签|荆予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