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竢实学堂|沈火明:融合创新 行稳致远—《工程力学》




导语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标准化

课程教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

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

让我们共同努力

不断深化一流课程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融合创新 才能 行稳致远



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



课程负责人

沈火明



团队主要成员

师明星 刘娟 蒋晗



01教师简介



沈火明,男,1968年生,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四川省“天府计划”教学名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和教育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副理事长,也是工程力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负责人,工程力学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


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振动理论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微动磨损、结构振动与控制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编或修订《理论力学》、《工程力学教程》、《振动力学》、《线性振动教程》、《工程力学数字课程》、《工程力学试题库》、《理论力学基本训练》、《工程力学学习指导》等教材教辅,其中“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主持科研、教改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7项。




02课程介绍


01课程情况


工程力学是地质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安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如何进行物体受力分析和求解物体的平衡问题,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简单超静定力学问题,完成低碳钢、铸铁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实验和纯弯曲实验,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和能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等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养成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课程思政,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等传导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




02创新特色






(1)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不断创新体系、完善内容。自《工程力学教程》于2004年出版以来,已更新四版,先后入选为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9年出版的第4版为数字化教材。《工程力学教程》已为近200所高校选用,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2)开发系列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出版了视频教程、电子教案、数字课程、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指导书,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鼓励线下教学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等理念,而在线上,综合应用课件、视频、应用案例、重点例题或习题讲解视频、拓展阅读材料、教学动画、虚拟实验演示等,为学生在网上学习打造全新学习环境。工程力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和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3)重塑课程评价新机制。以探究式、启发式、关联式的教授为主,充分考虑开发学生的潜能,以线上开放课程或数字课程为载体,聚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找准课程质量保证的着力点,实现了以“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转变。同时,通过布置课程小论文、期末考试委托其他高校出题、试题设置力学建模分析题、开设课外创新实验项目等模式,对学生课下提出更高要求



(4)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坚持“四个相统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蕴含于课程中的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工程力学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03教师风采

线上课程(MOOC)讲授


课程思政(学科前沿)


课程讲授



学生线上测试


04教学成果

5年来,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国内产生较好影响。

1.2018年,课程建设相关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2018年,沈火明老师入选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3.2019年,沈火明老师被评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

4.2019年,工程力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后转为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5.2019年,沈火明老师入选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


6.2020年,工程力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7.2021年,工程力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工程力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8.2021年,沈火明、师名星、刘娟等老师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9.近5年,团队教学教师发表第一作者教学论文11篇, 在全国和地区性教学会议上作大会报告、邀请报告17次。


  






03教师采访

Q1:

您认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哪些?

沈老师:

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及能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养成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3)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等,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Q2:

您认为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实验是如何设置的?

沈老师:

工程力学课程科学设置了课程实验环节,包括基本实验和创新实验两个环节:

通过设置课程基本实验,验证力学基础理论,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巩固课堂所学。

    

通过设置创新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工匠精神。创新实验通常结合SRTP和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项目进行。


实验结束后,还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知识延伸,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Q3:

若课程按线上线下混合式进行教学,您认为课程线上线下该如何组织?

沈老师:

线上教学:指定课程知识点视频学习、测试题巩固、答疑解惑、课程素材拓展和考试测试为主。线上教学资源包括:慕课、数字课程、数字教材和数字辅导书等。


线下教学:以课程主要知识点讲授、课堂讨论、重点难点释疑为主。线下课堂教学也常常与线上教学紧密结合,如通过线上快速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课程教学进度和后续课程教学安排。

Q4:

您对课程后续建设有什么考虑?

沈老师:

下一步,工程力学课程将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善立体化、开放式的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支持教学过程的跟踪统计,进而拓宽课程教学空间,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在教学方法、方式上,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完善数字课程和数字化教材建设,更好地发挥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04教师寄语


青春是激情满怀的年华,愿你抓住在大学学习的每一个机会,播种希望,收获成功!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

编辑|殷韶卿

封面|殷韶卿

头图|胡振鹏

尾签|荆予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