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理工大学丨线下一流课程《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线下一流课程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01

课程简介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我校自动化学院为自动化类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程立足微型计算机关键概念与系统应用开发,使学生系统掌握微机工作原理、体系结构、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方法、常用接口原理与应用技术;通过实验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微机系统软硬件开发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持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与素质的终身学习意识及锐意创新的精神。
面对新工科课程培养目标逐步提升,而课堂教学学时又被逐步削减的形势,课程组致力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技术手段,打破课堂教学边界,提升教学效果。


02

团队简介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拥有一支业务扎实、教育观念先进、甘于奉献的的课程教学队伍,其中特色专业责任教授1人、师德标兵1人、师德先进个人1人、本科优秀班主任1人、青年教学名师2人。近五年主持省级及校级教研项目6项、本科毕业生省级优秀论文指导教师3人次、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指导教师3人次、已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

课程团队定期研讨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从小班试点到大班推广,再到智慧课堂试水,不懈努力打造让学生受益且认可的“专业金课”。


03

课程特色


1. 课堂赋新
打破传统边界、创新教学流程、实现结构变革,将原有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双向互动的生成性教学模式。
2. 学习赋权
把主动权交还学生自主把控,课前自主线上预习,课中灵活互动,课后及时复习,并可自由组队探究研究型学习任务。整个过程体现个性化、自主性与深度学习的特点,从而实现高阶培养目标。

3. 评价赋准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使得学情可观测、可评价,为学生个性化深度学习、老师开展个性化教学、课程团队教学实证化教研、教务系统进行精细化管理提供可能性。
4. 教师赋能
以上一堂好课为目标,定期研讨、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反馈闭环。


04

创新成果


创新成果在学生学习与教师发展方面均有体现。课堂革命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挑战性,本课程评价在同类课程中名列前茅,受到学生与督导的一致好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优良面高,连续四年达成度分析显示,课程培养目标均达成,特别是在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用工具、职业素养、终身学习这些高阶能力的培养上有显著提升;学生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满意度达95%,对后续其他课程采用教学改革有较高期待;合作模式完成探究选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深度学习与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大赛,并取得优异成果。同时也极大促进了课程教学团队持续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教学实践经验在同类课程中得到推广,助力学院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05

应用示范


2015年以来,课程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持续优化与改进,面对高阶培养目标,重塑课程定位,并恰当融入人文、思政元素;推进课堂革命,课前细致教学设计,以课次为单位,设计导学任务单,课堂精心教学组织,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将PBL与TBL教学方法落地;改进评价体系,课程考核增加形成性评价、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小组合作实践项目并对合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即建立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持续有深度的学习反思。
精心细致的课程教学设计,加上有效利用信息化工具,使得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互动的生成性教学,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与技能的探索者,而老师则成为其支持者。这样的课堂革命使得教学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


06

建设计划


1. 大力推进课堂革命
通过现有课堂革命实践的总结与反思,逐步形成适用于新工科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经验与方法,大力推广改革经验,让更多课堂受益。
2. 思政深入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每一门学科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传授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与角度。结合教学对象特点和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思政元素的合理引入与素质培养的结合点。

3. 升级教学资源
重点是适应混合式、项目式教学方法的教材、题库、案例库等数字化、立体化教辅资源的建设。
4. 搭建创新平台
依托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改革课内实验、开设高阶研发培训课程等,一方面推动专业课程群建设,一方面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基层的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