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理工大学丨《儒家文明与现代社会管理》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天津理工大学 笃行教育大讲坛 2023-01-05

《儒家文明与现代社会管理》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教师个人简介


杨凡,博士、博士后,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思修教研室党支部书记,主要承担本科生《思想道德与法治》《儒家文明与现代社会管理》等课程。2018年,《儒家文明与现代社会管理》获批天津市“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重点建设项目,2020年校公共基础课优秀主讲教师,2020年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彩一课”视频公开赛三等奖,天津理工大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天理先锋”优秀教师宣讲团、“青年讲师团”成员,天津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团成员,天津市法学会及宪法学分会、法律史学分会理事。2019年天津市优秀教师,2020年天津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21年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一、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为《儒家文明与现代社会管理》,课程类别为公共选修课,供全校本科生选修,教学总学时为32学时,本课程立足儒家文明的历史发展,着重其对于现代中国的价值阐释,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诠释融入课堂讲授与理解之中。特别围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努力诠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共生性与义理相通性。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历史支撑与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树立以热爱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

“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和教学设计

本课程将整体理论脉络立基于“三段文明”,即中华优秀传统儒家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精神共性之中。将此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精髓打通打并,以数千年中华灿烂文明为背景,映照今日中国之文化自信;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号角,回响古往今来中华文明之历久弥新。在价值论上,秉持以今带古、熔古铸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对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这一文明传统的系统性开拓和超越。开拓于人民文艺的丰饶沃土之中,超越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认识论之上。经过多年的讲授,学生对于如何理解古今中国的文明体系和内在关系有了全面而系统的体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明显增加,对于党的文化方略与政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于我们这个以文史立国、家国一体的中华民族有了更为深切的认同。

三、

“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和创新

(一)教师主讲为本课程最为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以“中国思想史略讲”为“总论”,系统讲授中国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及近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通过这种通读中国思想历史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

(二)课堂讨论为本课程辅助性教学方法。比如第六讲和第七讲,分别以《大学》中的成人次第以及《明儒学案·曹端学案》为案例,采用师生对讲的方式,详解如何修身、如何是静、何以要敬等那些与修身实践相密切关联的儒学义理。

(三)影像视频为本课程选择性教学方法。通过《大道中国》《辉煌中国》《大国工匠》《故宫100》等纪录片的播放,生动展示儒家文明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精神支柱作用。切入儒家文明主要的精神义理之中,以一种美学教育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儒家哲学。

(四)互联网络为本课程试验性教学方法。通过对网络软件的运用,一则督促学生学习,二则推荐学生阅读材料,延伸学生阅读视野,拓展学生思考路径。

(五)拓展课堂为本课程延伸性育人方法。即充分利用好党建引领、实践教学、融媒课系、社团指导、共建思政、理论宣讲等协同育人平台和机制,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同新时代治国理政之间的精神内涵。

四、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具体案例

一是跟进相关研究,重视教研互动。在已有学术成果如《现代中国的转轨逻辑与复合目标:宪法中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结构》(2015年)《论当代先进文化同传统儒家文化之间的相通性》(2016年)《“良知”的性义:善性、知性及自性》(2017年)的基础之上,不断吸纳个人最新研究成果,如《心体与自中:“中得心源”的义理传续》(2018年)《回望70年: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现代化之路》(2019年)《以演进之文明精神揭示党史之进步意义》(2021年)等。使得本门课程的课程讲义就达到65000字之多,极大地夯实了课程思政的思想学理性。同时聚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申报教改项目,2019年9月获批学校思政教育教学专项课题《“中国精神”系列实践教学研究》。也将研究心得推广至其他育人场合,先后为校延安精神学生研习会、2019级全体新生、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研究会、校团委骨干及青马工程学员培训班做题为《延安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创者》《青春告白祖国 小我融入大我:大我之学的大学之道》《治平中国的制度力量》《重走长征初心之路 思悟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题讲座。又如在2018年10月14日的天津市新时代新思想专题教学培训研讨会上,以《中国精神的时代再现:现当代中国优秀文艺作品巡礼》为题,向与会的全国同行做教学展示。

二是创新教学设计,拓展育人方法。如引入中国传统的读讲模式,经史合参、古今对照,以《三阶文明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与超越》为题,深度解读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同中国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义理。并以王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为切入,引导同学们认真思考其与“不忘初心”之间的精神共性。甚至还以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导引,揭示出从“初心”到“良知”,再到中国人性善信善的人性观,及其在当今纷纭世界中的意义和中国文化的贡献。或嵌入“湖心夜话·学子讲坛”环节,鼓励并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有思考的问题做专题演讲,如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就有多位学生做专题展示。其中如社会发展学院的同学围绕民族主义的理论渊源与历史流变发表颇具思考深度的独立演讲。特别就“中华民族”概念、观念进而制度的生成给出了极具文化自信的阐发,获得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也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主讲教师并根据不同学子的报告主题,亲自设计富有主题特色的海报,制作成简易水晶摆台赠送给报告人以作留念。此举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热情。


三是丰富课堂形式,融合育人载体。2019年3月9日,于天津荣程集团时代记忆纪念馆开展专题实践教学,为2018级电气专业的同学和荣程集团企业代表主讲《中国精神的古今对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优秀儒家文化的精神共性》。此次教学实践受到企业官微和天津理工大学官网、官微的关注,并被津门教育官微转发。2019年12月25日,于天津市觉悟社纪念馆,为天津理工大学延安精神学生研习会和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研究会做题为《何以、何谓及如何觉悟》的报告,受到天津市觉悟社纪念馆官微和学院官微的关注和报道。依托学院“思政面面观”微视频课平台,录制《江山如此多娇:国画中的中国精神》,并被“学习强国”转播。或依托天津理工大学思政“双育”支部共建工作坊,集合德育与体育的“双育”功能,以采访体育人物的方式录制《武学中的中国精神》。又或参与策划《“剧说”党史 致敬百年》系列微党课的排拍录制,以及通过改造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读典识今 致敬百年》青年圆桌会等活动,以师生评剧学史或师生共读经典的方式,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获得“学习强国”《天津日报》《天津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报道。

三是紧跟时事之要,以应社会之需。如2020年6月3日和6月17日,主讲教师先后为天津市蓟州区下窝头镇初级中学和礼明庄镇初级中学做题为《浴火重生的洗礼》《疫情下的心灵世界》的抗疫思政专题讲座。前者以“微信朋友圈的疫情观察”为切入点,回望自疫情爆发至抗“疫”胜利以来,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感人事迹,为广大师生生动而深入地解读可歌可泣的中国力量与可行能行的中国治理;后者则从疫情下的自我解压、正向的自信与信任、信力差异的中西文化根源等三个方面,探讨心灵安全的文化命题。或参与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先后通过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四史”、党史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宣讲,分众传播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从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的角度,将校园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又或通过参与诸如天津卫视“大家说理”栏目《上好军训“第一课”:走进天津理工大学》《接续奋斗 继往开来: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赓续精神血脉 滋养前行动力:走进杨连弟烈士纪念馆》等节目的摄制,努力锤炼不同场合下的讲授技艺和能力,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注意吸纳来自各个方面、各个渠道最为鲜活的教学素材,用以反哺传统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改革。

五、

教学效果与成果展示

具体表现在,一是学习积极性明显。课堂抬头率高,中间前排座位满座率高,课堂活跃,师生互动多,学生能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二是课后反馈强烈。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常有长时间的讨论。老师亦着重培养学生思维逻辑和思想框架的建构能力;三是课程论文认真严肃。通过手写2000字左右的“阅读报告”来集中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学生一般均会选择自己熟悉而喜爱的经典书籍来进行撰写报告,普遍认真,多有自己的想法,主讲教师也会认真批阅并择优反馈讲解。自主讲该课程以来,学生评教成绩均在98分以上,教学督导听课评价也都在优等。

六、

教师感悟

回顾课程建设历程,一是有感于党和国家对于文化强国的高度重视,二是有感于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政改革的深切关怀,三是有感于同学们对中华文明所寄予的无限希冀,《儒家文明与现代社会管理》才能一步一步走向茁壮和成熟。回到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初衷,我认为,课程思政化的主旨绝不是简单拼接,而是系统把握;绝不是强拉硬拽,而是精神熔铸;绝不是应付差事,而是事业再造;绝不是点景工程,而是战略布局。当然,本课程在教研过程当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评价的反馈、教学成果的转化以及教学研究的推进等方面还存在稍显乏力之处。也因此,后续课程的改革将对这些方面的问题予以聚焦关注、着力解决。一切过往,皆是序章。我将以此课程的深化改革为契机,不断提升学养、创新方式,在业精于勤的耕耘之中强化立德树人的初心,在三省吾身的行知当中勇担铸魂育人的使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