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创意精神,涵养艺术人生:《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策划》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创意精神,涵养艺术人生:《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策划》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艺术学院  文苑仲


一、课程概况与目标

      21世纪被视为创意经济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深受党和国家的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并作出重要部署。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策划》是一门顺应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文化建设方向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图让学生对文化、创意、策划的概念及相互之间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对文化创意理论及文化创意产业状况有深入的理解,同时,强调文化创意产品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性,力图实现艺术创意与价值信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深沉的家国情怀,讲好中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发展的故事,彰显新时代中国青年学子开拓进取的创意精神,涵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 

二、教学理念与思路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辩证思想,从“知行合一”的传统哲学智慧中汲取教学设计思路的灵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体到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是通过两个“双循环”实现“知行合一”,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这里的“知行合一”是指认知与实践的融合统一。它既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目标。作为方法,它指教学过程中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的融合;作为目标,它指不仅在认识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且要使学生将思想政治素养落实到具体的专业项目实践中。

       两个“双循环”是指:第一,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双循环。本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包括文化、思想、创意等内容,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创意思维、团队协作、法律意识等思政相关内容有直接联系,所以二者的融合是一个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循环往复过程。第二,知识讲授与行为实践的双循环。本课程的项目实践是对课程知识的具体运用,它不仅涉及专业知识,而且直接体现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念,所以,专业训练项目的开展过程同样是思政内容践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边做边学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深化、提高自己的认知,认知又反过来推进实践,从而形成双向循环。

        总之,通过两个“双循环”,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内容,并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责任、法律意识、工匠精神、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课程思政与学科特点、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的基础上,采取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资源多样化、实时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等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行合一”。

        1.主要教学方法

      (1)案例研讨法。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和艺术教育,从总体上看,他们感性思维活跃、有意识地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敢于尝试创新,但也表现出抽象逻辑思考能力较弱、不喜欢规则的束缚等特点。所以,相比于“讲道理”,他们更容易接受艺术作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的感染。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具有一定思想价值内涵的文化创意产品案例的导入,通过欣赏作品、分析案例,不仅能够使学生熟悉文化创意产业策划的流程、方法、创新的思路,而且能够了解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当今时代在改革开放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形成的守正创新、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审美情趣、塑造价值信念。

       (2)项目实践法。艺术教育就不仅局限教授关于艺术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把关于艺术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和艺术产品创造之中,成为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三创”人才。在本课程中,把文化创意产业策划的方法与“大广赛”、“海洋大赛”等专业竞赛项目相结合,通过策划项目实践,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策划项目的实现不仅需要艺术才情和创造性思维,也需要团队协作、法律意识和工匠精神,更要有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向善向上的价值导向。

      2.主要教学手段

   (1)教学资源实时化。在教学中突破教材的局限,广泛搜集文化创意产业优秀案例,特别是较新、较近的案例,综合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类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真实感、代入感,有助于提升思想和价值的认同。

    (2)教学组织合作化。文化创意产业策划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项目,涉及资料搜集、市场调研、方案制定、形象设计、策划书写作等诸多环节,需要团队合作,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培育协作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文创知识和文创案例的学习和研讨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代发展的伟大成就、世界文明的多姿多彩,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培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文创项目策划实践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精诚团结、勇于开拓,用情用力传播中国文化和时代精神、提升文创产品竞争力,并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行;最终在“知行合一”的境界中涵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

四、教学过程

        以“公益文创产品传播策划的特点与方法”一节为例

1.教学目标

      (1)在认知上:了解公益文创产品传播策划的概念、内容、目标与价值,掌握公益文创产品传播策划策划的特点和方法;

      (2)在技能上:能够独立分析公益文创产品传播策划优秀案例,并与团队成员协作开展公益文创产品传播策划实践,撰写策划方案书。

       (3)在素养上:引导学生关注公益、投身公益,能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不断追求开拓创新、精益求精、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向上向善的意识和自觉。

2.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文明、和谐、自由、公正、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强调艺术创意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必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承担社会责任。唯有社会大众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公益文创产品传播项目才能“服人”“感人”,才能实现其价值。这些教学内容能够与“思想政治修养”课程教材“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机融合。

3.具体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1)回顾与导入(观看视频,提问,5分钟)

教学活动:播放一段公益广告片,并提问。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并引出本次课程的话题。

(2)课程基本内容

1)公益文创产品传播的概念、范围、目标与价值(讲解、讨论,8分钟)

      教学活动:在观看公益广告片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熟悉公益文创产品传播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实际作品案例,切身体验公益广告片的美感、创意和思想内涵。

2)公益文创产品传播策划的特点(观看视频,讨论,讲解,15分钟)

       教学活动:播放一段商业广告片,把公益传播同商业传播比较,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双方的差异。

       教学目的: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公益文创产品面向社会大众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的根本属性,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文创产品策划人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

3)公益文创产品传播策划的方法(讲解、讨论、案例分析, 15分钟)

        教学活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结合“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公益命题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行公益文创产品传播策划方案的构思。

       教学目的:在了解实践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优秀策划案例内涵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思想文化、价值导向,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开拓创新、精益求精、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向上向善,展示我们伟大时代的真、善、美。

(3)课堂小结(讲解,2分钟)

       教学活动:简要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公益文创产品的价值导向性,指出公益文创产品传播策划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创意的头脑,更需要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目的:总结授课知识点,并突出课程思政内涵。

五、教学效果

(1)认知成效

      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和实践竞赛等的表现情况发现,学生总体上能够较好地理解课程知识,认可教学方式和进度安排,并肯定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认为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而且能够磨练意志品行、增强文化自信、坚定价值信仰。


学生学习感悟:

     

18级艺科专业杜同学: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策划人,更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课程中,学习了很多优秀的文化运营策划案例,更见识到了中国优秀文化的魅力,也希望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意传播中华文化。

18级艺科专业张同学:我们学习文化创意产意策划的课程,不仅仅是在学习方法,也是树立设计的意识……创意被认可、被流传,更多取决于创意本身是否具有广泛被接受的条件譬如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具有弘扬正能量的效果等。

18级艺科专业李同学:在学习中才了解到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导向性,策划人担负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就非常常见的广告来说……公益广告正如遍洒的火种,它让人们感受到了温度,沸腾了心中的善念……商业广告虽然以盈利为目的,但同时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不能沾满了铜臭气,要引领人们向真向善向美。



(2)实践成效

      本课程同学在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选修本课程的2018级艺术与科技专业同学在2020年度的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5项,包括在2020“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苏赛区)中获奖4项,其中省二等奖1项;在2020年“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全国赛)中获奖11项,其中获铜奖1项;在2020年“紫金奖·第二届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中获“最具人气奖”1项。此外,获校级获奖11项。2019级艺术与科技专业同学在2021年度的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多项。

       这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本课程教学围绕以两个“双循环”的教学思路,在课程思政与学科特点、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的基础上,采取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资源多样化、实时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等手段,是可行的、有利于达成“知行合一”的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1)思政元素应进一步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还不够紧密,特别是课程的互动、研讨环节主要围绕专业知识进行,涉及思政内容的讨论和互动不够丰富。此外,少部分学生对一些抽象理论的接受度较低,提交的作业不能达到教师要求。

(2)课堂互动须再深入:设计关于思政内容的讨论和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和文化自信,主导运用设计作品和文化策划作品传播优秀文化和社会正能量。

(3)案例教学应进一步强化:搜集更多更新的优秀策划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尽最大可能提升所有同学在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修养上的“获得感”。

结  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专业课则属于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若是承担“课程思政”功能,则应该以“隐性”的方式进行。“显性”和“隐性”相互配合、补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才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课程授课过程围绕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双循环”、知识讲授与行为实践的“双循环”展开,将课程思政与学科特点结合、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通过搜集大量优秀文化创意产业策划案例融入教学中,并结合“大广赛”、“海洋大赛”、“紫金奖”等学科竞赛项目,做到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专业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相辅相成,实现“知行合一”。主要经验体现在三个层面:

(1)思想层面:认识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使命,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成才”,而且在于塑造学生的精神、人格和道德品质。

(2)知识层面:打通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克服学科划分造成的隔离效应,充分认识文化创意产品的社会性和价值导向性,实现文化创意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3)行为层面:把专业知识和思想认知落实到具有的案例研讨和实践实训过程,能够自觉地关注文化创意作品的价值内涵,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磨练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策划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有了全面了解,并在实践中掌握和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策划的能力,积极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在“知行合一”的境界中,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深沉的家国情怀,运用至美尽善的文化创意产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发展的故事,彰显新时代中国青年学子开拓进取的创意精神,涵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课程负责人简介:

文苑仲,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会员,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江苏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艺术作品10余幅,学术观点和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讲授《美术史》《现代设计史》《构成设计》《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策划》等课程,获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学校“十佳班主任”,学校教学综合评价优秀3次,指导学生在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30余项。

标志性教学成果展示(部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