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7)

汪惠迪 华语HUAYU
2024-09-0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7)

研讨会:学术交流的最佳平台 

汪惠迪
















学术研讨会/学术讨论会/工作坊不论是高等学校、学术机构等单位举办的,还是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的,都是学界同行们发表、交流、切磋研究心得、研究成果的平台,也是大家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或倡议的平台。

参加学术研讨会可以了解领域前沿的最新信息,分享研究的成果,启发自己的思路。权威性、知识性、互动性是学术研讨会的共同特点。以文会友,旧雨新知,济济一堂,增进了解,建立友谊,多闻博识,是每个参加学术研讨会者共同的愿望。

我在新加坡工作时,对参加在国内举行的研讨会最感兴趣,因为参会必须利用自己的年假,而国内的研讨会多半选择在旅游城市举行,北京啊,武汉啊,昆明啊,广州啊,桂林啊,苏州啊,武夷山啊……到那些地方,既可以充电,又可以游山玩水,十分惬意。

新加坡《联合早报》是新加坡唯一在早晨出版的全国性的主流大报,它立足新加坡,面向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港澳特区以及东盟各国。因为信息源头多,新闻语言中常常出现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本土词语与方言词语。例如中国大陆的“双规”,有段时间成为新闻热词,常常出现在《联合早报》上。编辑在审稿时见到,例必括注“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就案件所涉及的问题做出说明”,因为新加坡华语中没有这个词,受众不了解。换言之,“双规”在全球华语中不是通用词。再如台湾地区的“A钱”“奥步”“走路工”之类在早报新闻中出现时,也要加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时至今日,有的常用词语,新加坡跟中国大陆的用法并不一样。请看:

(1)香港冠病疫情仍然没有缓和迹象,今天(20日)新增6067冠病阳性个案,其中6055为本土感染个案,另有14人死亡。

(2)香港第五波疫情失控,自1月22日爆发以来累计新增接近2.5万确诊病例。

(3)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今天(20日)公布,昨日下午2时至今天下午2时,呼和浩特市新增冠病确诊病例60。(均见2022年2月20日《联合早报》

《联合早报》向来重视新闻语言规范化,“病例”的量词,他们统一用“起”。例(2)和(3)中的“宗”和“例”按理应当跟(1)一样“入乡随俗”,统一改为“起”的,但是未改,以致同一天的报纸用了3个不同的量词

香港没有这种讲究。请看:

(4)珠海新增3宗香港输入新冠个案(新闻标题)

据广东省卫健委21日通报,珠海市20日新增1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均来自香港。(新闻导语。香港文汇网2022年2月21 日,两岸新闻)

新闻导语中记者用“例”,根据导语制作标题的编辑熟视无睹,用“宗”,以致同一则新闻,题文用法不一。

诸如此类的语用现象,我在新加坡从事文字工作时看到很多很多,所以在即将退休离开新加坡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网络世纪需要一部全球华语通用词典》,发表在2000年10月5日《联合早报》言论版上。

拙文倡议全球主要华人社区的语文专家携手编纂一部收录全球各地区华语中的通用词语和特有词语的词典。从此以后,我有机会参加研讨会,就利用这个平台,以此为主题,撰文提交大会,在会上发布,倡议各地专家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这项跨国跨地区的语文建设工程。新加坡的本土语言专家也不断地呼吁中国的同行牵头来做这件大事。

我们终于如愿以偿。《全球华语词典》终于在2010年5月问世,2016年4月,《全球华语大词典》出版。这是全球华人语文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回想起来,参加过的主要研讨会有以下几次: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22届年会,1989年11月,新加坡。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26届年会,1993年12月,新加坡。

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1994年,苏州。

《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研讨会,1995年12月,香港。

全国第二次语文现代化学术会议,1996年10月,桂林。

“港澳(暨海外)汉语探新”国际研讨会,1997年12月,澳门。

第4届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1999年10月,常州。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学术讨论会,1999年12月,吉隆坡。

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2004年4月,武汉。

“国家疆界与文化图像”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6月24—26日,新加坡。

新加坡华语教学研讨会,2006年6月,新加坡。

汉语词汇学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全国研讨会,2006年8月,长春。

第二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澳门。

第三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2007年12月,香港。

国家语言资源与应用语言学高峰论坛,2007年9,北京。

第二届全球华语论坛,2009年11月,广州。

第三届词汇学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2012年10月,济南。

发表的主要文章有以下几篇:

《网络世纪需要一部全球华语通用词典》(2000年10月5日《联合早报》言论版)

《〈全球华语地区词词典〉:全球华社地区词的大整合》(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论文,2004年4月)。

《新加坡华语词汇的风情和姿彩》(汉语词汇学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全国研讨会论文,2006年8月)。

《全球华语:汉语词汇研究与辞书编纂的视野》(第三届词汇学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2012年10月)

《跨国跨地区合作,编纂一部全球华语地区词词典》(2002年5月10日,人民网·观点)。

《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探微》(见《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新加坡玲子传媒体私人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编纂全球华语地区词词典:时代的呼唤》(2002年11月10日《联合早报》言论版)。

《破天荒的语文建设工程》(2004年8月21日《联合早报》言论版)。

《编纂〈全球华语地区词词典〉的构想》(见谭慧敏主编《汉语文走向世界》,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出版,2006年)。




新加坡共和国总统王鼎昌(中,着浅色西装)与出席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26届年会全体代表合影,1993年12月,新加坡



《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研讨会,1995年12月,香港



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1994年,苏州(前排左五为笔者)。会议期间认识了张斌教授(笔名文炼,前排右起第六人)。笔者年轻时读过张先生的许多语法论著,一直很崇拜张先生



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2004年4月,武汉。会议期间笔者认识了赵世举教授,至今还跟赵教授保持联系与合作



2007国家语言资源与应用语言学高峰论坛,北京

(第3排右二为笔者)



“港澳(暨海外)汉语探新”国际研讨会,1997年12月,澳门(左一为笔者)

 


在全国第二次语文现代化学术会议上发言,1996年10月14日,桂林




 1996年10月全国第二次语文现代化学术会议举行期间,认识了华东师大中文系范可育教授(左图,中)和上海师大中文系何伟渔教授(右图,左)。后来笔者与范教授他们有过密切的合作(另文介绍),而经何教授介绍,笔者应聘担任上海《咬文嚼字》特约编委至今,倏忽已经25年



“国家疆界与文化图像”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汉语文走向世界》,谭慧敏主编,2006年7月,新加坡















END













审核|郭   熙

策划|刘   慧

文字|汪惠迪

图片|汪惠迪

编辑|李叶凡



往期回顾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6)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5)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4)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3)













扫描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语HUAYU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