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月 | 《理论力学》教学案例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辐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天津大学将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月,陆续推出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以期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 课程名称:理论力学

·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 教学对象:力学,机械,能源与动力,建工,水利,海船,港口,过控,材料等专业本科生

· 总学时:80/64

· 主讲人:曹树谦,丁千,吴志强,张琪昌,郭虎伦,王炜,竺致文,张素侠,郭翔,许佳,钟顺,马志赛,孙永涛,李利青

· 所在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1. 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价值引领教育,形成“互动+案例”的课程思政模式抓住首尾两课,在绪论中创建“课首语”和“闲言碎语”两个思政板块,在最后一课给出特殊寄语(图1);打破课堂沉寂,以互动讨论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求知精神;结合课程内容引入思政案例,培养家国情怀(图2)。

图1 在绪论中创建“闲言碎语”板块,在最后一课给出特殊寄语

图2 结合课程内容引入思政案例:航发是卡脖子项目,盾构机已是大国重器


2. 拓展课程思政范围,探索网络课程思政,构建“线下+线上”的课程思政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精心选择课程思政内容,将课堂思政向课外拓展。保留绪论思政两个板块,适当增加思政案例,在《理论力学》MOOC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图3)。通过邮件、微信等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思想难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极大拓展了课程思政范围(图4)。

图3 在《理论力学》MOOC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

图4 在微信中向学生推送优秀文章和讨论问题


3. 联动开展课程思政,形成思政育人合力,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育人模式。课程团队负责人组织教研室老师开展课程思政研讨,将课程思政理念和经验向全体教师传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团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图5);建设《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教师交流案例,以示范课带动课程思政工作;扩充课程思政团队,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与课程大纲制订、教案撰写、课程思政案例建设等工作(图6)。

图5 青年教师马志赛第一次上课中的思政案例

图6 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一)案例名称

以故事讲方法,用讨论练思维,《达朗贝尔原理》讲授


(二)案例教学目标

1. 理解惯性力/惯性力偶的概念,能够使用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求解一般动力学问题,特别是平面刚体/刚体系的动力学问题。

2. 把握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的特点,理解该方法既擅长求解反力问题,也可求解加速度/角加速度等运动问题。

3. 理解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的本质,并与动力学普遍定理的方法相比较,培养融会贯通思维能力

4. 了解该方法不仅能直接求解动力学问题,还与待学习的虚位移原理共同构成分析力学的基础(拓展思维)。

5. 学习该方法提出者的科学创新精神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I. 设计思考:

1. 动静法是求解动力学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学生完全陌生;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方法,所用概念少、思想简单;又是一种重要方法,不仅必考,还是后续分析力学的重要基础;还是一种变革性方法,是科学中的典型创新。

2. 与动力学普遍定理比较,动静法所用学时较少(3学时)。因此,如何在较少的学时内,使学生既能理解该方法的思想内涵(不能只会做题),又可以快速学会使用,需要做好教学设计。

II. 课堂进程:分为三个基本进程。

进程1:首先从科学家达朗贝尔切入本节主题,然后引出惯性力概念和动静法思想(图7):平衡质点(静平衡方程)→非平衡质点(牛二定律,板书)→(移项并引入惯性力,板书)形式上的“平衡”问题→动静法基本思想,再推广到质点系。

    图7 从科学家的故事切入主题,从牛顿定律引出达朗贝尔原理


该部分实际上像讲一个“小故事”,用时很短,所以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对刚体或刚体系,不可能对每个质点施加惯性力,如何处理?这便引出第二个进程(图8)。

图8 通过问题,引出第二个教学进程


通过“讲故事”,启迪学生“你是否在学习或工作中,能通过一个简单方式获得巨大的思想”,通过提问题,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

进程2:刚体惯性力与惯性力偶:针对常见的刚体三种运动形式(平动、转动、平面运动),讨论其上“惯性力系的简化”情况(图8~9)。

图9 转动刚体与平面运动刚体的惯性力系简化


该进程要花一定时间,要点在于:①不能只重点介绍施加惯性力和惯性力偶的方式、而忽视其推导过程;②推导过程中,有与静力学、运动学密切相联系的多个方面,通过这些联系,既可让同学对学过内容进行复习,又体现理论力学的“整体性”,也是学习方法上的“贯通性”;③在联系以往知识的时候,尽量采用提问方式,提问“如何处理”或“为什么”。

当讨论完三种情况后,再归纳三种情况的“统一性”和“特殊性”。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进程3:用动静法求解动力学问题:这时,可应用动静法来求解具体问题了。要点:①首先给出“静力学解题步骤”,既要体现如何借用了静力学思想,又要突出要解决的是动力学问题(在哪里反映?)(图10);②其次开展例题讨论,为了便于与前述动力学普遍定理的方法相比较,大多采用前面的例题(2~3个例题),并不同程度回顾普遍定理方法如何求解,以便不断复习,同时也是动静法与前述方法的比较(图11);③最后讨论一个高速转子动反力的计算问题,该问题不仅能方便用动静法求解,还对“静平衡”、“动平衡”进行拓展讨论,并列举工程实例(如:航空发动机转子,航空发动机是“卡脖子”项目,也是课程思政案例)(图12)。

图10 达朗贝尔原理求解问题的特色

图11 “老例题”新方法(一题多解)

图12 动平衡问题及其拓展

拓展理解:不仅使学生掌握本方法,还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图13)。

图13 关于达朗贝尔原理的拓展思考


1. 动静法与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等效性;

2. 既然动静法这么好用(简单方便),为何还要花那么多时间讨论普遍定理?


(四)案例教学效果及反思

通过“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对这一陌生方法有了一个快速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通过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与家国情怀。

通过问卷,学生反馈主要收获包括:①力学的思维模式;②更加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③对实际应用的延伸;④自主学习增强;⑤大作业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100%同学反映该课程包含了课程思政(表1)。

表1 课后问卷调查汇总


(五)案例实录部分照片

01

02

03

04

05

滑动查看更多


图文来源:曹树谦

图文编辑:王贺婷

图文审核:刘洁、张娉婷、杨佳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