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复合材料力学

湖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复合材料力学



“复合材料力学”课程负责人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任毅如副教授,授课团队包括范智超副教授等,姜潮教授、彭晓燕教授和方棋洪教授负责教学指导。


复合材料在现代工程装备中被广泛采用,而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传统金属材料有显著差别,传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无法应用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问题,开展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成为了装备发展的关键核心内容之一,课程通过讲授复合材料结构评估、分析和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同时结合航空航天、中国古代和现代科技成就等思政元素,培养爱国报国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先后获评湖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首批湖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设计     

结合力学史和航空航天发展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精神;结合问题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和学习兴趣;结合工程事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结合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传授知识的同时,讲好中国航空航天科技成就,培养学生投身中国制造的基本素质和决心;以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将专业知识与哲学知识、国家、社会发展的相关背景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课程思政融入点

第一部分:讲好力学史和航空航天发展史(赵州桥、墨经、考工记等中国古代力学成就,风筝、竹蜻蜓等古代航空航天成就,C919和长鹰长航时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成就);

第二部分:专业知识和哲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力学模型与哲学中事物中的主要矛盾等内容相融相通等);

第三部分,理论知识与工程事故案例分析结合(泰坦尼克号、彗星喷气式客机事故、人体骨骼疲劳损伤与加强体育锻炼的关系等);

第四部分,课程设计中融入科学家的故事(钱学森、泊松、徐光启等);

第五部分,探索力学之美与个人修养,拓展学科知识(竹子中的美与力学知识,力学决定了美学特性)。

力学作为沟通科学与客观世界的桥梁学科,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理论,而且对工程实践也有很高要求。课程以全面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思政和理论知识水平为目标,形成理论、实践、思政相互协同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内容、考核评价、工程实践等环节不断改革探索,切实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相关的改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较大的提升,上课听课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低头率显著下降,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融合的目的,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该课程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荣获2021年首届教育部力学教指委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课程负责人任毅如副教授荣获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2021年)、湖南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2020年)、湖南大学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模范(2018年)、湖南大学优秀教师(2016年)、湖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等,作为党支部书记获评湖南大学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21年)


在复合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课程负责人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包括:

思政和理论协同相互促进。复合材料力学涉及到张量理论、复合材料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飞行器结构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知识,使得该课程学习有极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产生内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了学好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关键。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得我国科技成就、增加工程实践知识、拓展学科边界,而且能够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有机促进,形成螺旋式相互促进的上升过程。

言传身教,课内外全方位辅导。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仅在课程内容的思政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进行知识传授,课后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互动交流,以自身的爱国热情和科学素养来感染学生,增强立德树人实效。

工程实践能力提升。通过复合材料及其相关的力学知识在我国载人航天、国产大飞机、高铁等众多机械与航空航天装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实际工程结构开展性能分析设计,不仅提升民族自豪感,而且对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多元化课程评价方式。通过讲授复合材料在我国载人航天、国产大飞机、高铁等众多机械与航空航天装备中的广泛应用,并组织学生结合实际工程结构开展性能分析设计,在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文稿|任毅如

编辑|王   莹

审核|张   琳、刘   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