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展示丨安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

《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 2023-01-05
 


2021年,教育部启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经组织推荐、专家遴选、会议评议和网络公示等,确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按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线学习》特设专栏,优中选优,对获奖成果进行分批展播、报道。


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安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


课程简介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介绍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医学专业必修核心课程,面向所有临床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学生在前期先修了生理、生化、解剖等基础课程后,要通过《病理生理学》的学习过渡到对临床疾病的分析、理解和判断,因此被称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职业精神和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综合目标:在知识上,厚基础、挖深度,强调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改变的基本规律和机制,加深对机体与环境、内因和外因、局部与整体、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的理解,增加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内容;在能力上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出发点,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将基础和临床结合、将课本和前沿结合,提高对疾病本质的认知;在素质上以引导医学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塑造好学力行、爱国爱民、奉献担当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二)课程团队概况

《病理生理学》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由安徽医科大学李菲菲教授率领学科骨干教师建设,团队教师中的2/3以上为正高级职称,其中有全国教学大赛和省级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智慧教学之星、安徽省级卓越名师、卓越新秀、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青年皖江学者等优秀人才,是一支有扎实专业知识、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队伍。

(三)教学理念

课程对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且充分考虑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注重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有机融入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等内容;注重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面向终身学习,培养学习者立足岗位的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创新性提出“一心、五性、五抓手”的课程建设理念:“一心” ,即以学生为中心;“五性”即体现启发性、人文性、前沿性、创新性、基础与临床的贯通性;“五抓手",即以课程思政、在线慕课、翻转课堂、智慧教学和团队建设为抓手。旨在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三位一体培养目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造就良医的教育初心。


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医学哲学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名师和团队



李菲菲

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医科大学病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安徽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是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病理生理学》负责人。曾获“中国教育部智慧教学之星”、“安徽省卓越教学新秀”、“安徽省教坛新秀”、“安徽医科大学十大最受欢迎教师”、“安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医学(医药)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全国医学留学生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安徽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安徽省高校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二等奖及教学学术创新奖、教学设计创新奖、安医大教学贡献新华奖等教学奖励,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汪思应

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卓越教学名师。从事一线教学30余年,是科研教学双师型教授。现任安徽医科大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机能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理事,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联席会基础医学组副组长。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5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主编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0余部。获得省级自然科学二等级及教学成果奖4项。培养50余名研究生。



郑红

教授,博士生导师,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干细胞再生与组织工程平台负责人,安徽省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第八批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百人计划”教授,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两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PNAS、Science Advances、Blood、Science Signaling、CarbohydrPolym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并担任Current Molecular Pharmacology等国际期刊评审专家。



方皓舒

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青年皖江学者,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党支部书记,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安徽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2009年赴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及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移植、肝切除后的炎症损伤,和脓毒症发病机制。共计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Aging Cell,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ell Death & Disease, Liver Transplantation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5篇,共发表SCI论文37篇,引用500余次。主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德国BMBF青年基金一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获得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安徽省省级教坛新秀称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8年安徽医科大学十佳科技新星,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第十七届国际生理学竞赛亚军,全国生理学会第一届生理学知识大赛一等奖(全国冠军),2019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省级赛一等奖,第四届互联网+大赛安徽省铜奖。



刘珺

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教学方面主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多次在各类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授课比赛中获奖。科研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优青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一篇发表在TOP期刊上并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杨帆

博士,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讲师。主要承担临床医学本科及相关专业病理生理学、系统整合课程及PBL情景医学教学。参加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第一届课程思政竞赛获二等奖。参加安徽医科大学第三届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大赛获得优秀奖。主持院级教学质量工程重点项目1项,指导临床本科专业学生参加安徽省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参与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病理生理学》教材数字化教材。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能量代谢机制。主持省高校自然科学青年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开展思政素材库建设,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思想的无缝对接

组织学科教师多途径收集整理资料,扩大思政内容供给侧输入,将医学发展史、人文精神、职业道德素养、爱国主义精神等有机融入专业体系,多角度挖掘医学常见思政点(图1),并有机和课本内容结合,不断建设和完善《病理生理学》特色思政素材库。定期开展思政教学培训、集体备课、教案编写,形成系统化的思政教学体系,把思政内容纳入常态化日常教学的每一堂课中(图2)。在项目建设中,团队教师获得安医大首届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和安徽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本科)资助,体现了建设成效,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图1 《病理生理学》课程常见医学思政化合点归纳


图2 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教案和典型案例设计


(二) 创新教学设计:重构内容、思想、内涵相统一的教学体系

创新提出“问题导入——启发思维——理论分析——内涵提升”四维立体教学法,即:通过问题启发、典型病例等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临床思维,增加临床进展、科研创新等新知识,并结合多个切入点深入挖掘和有机融合思政,从医学人文、医学哲学、人生观、价值观多个角度融合和拓展,从而建立内容、思想、内涵相统一的教学构架(图3)。

图3 《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三)改革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思政走心

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例如创新性开展了基于标准化病人模拟的创新翻转课堂(SP翻转课堂),让学生自编自演模拟疾病发病过程,开展讨论,学生们从传统的PPT汇报变成病情演绎,从单打独斗变成团体协作,从回答问题变成提出问题,既紧密联系临床,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课堂趣味性、生动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图4)。同时在教学案例中充分体现医学人文精神,如在学习“呼吸功能不全”时以广大医者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为切入点,歌颂和发扬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爱岗敬业、大爱无疆的精神。“冠心病”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习科研人员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制学、追求真理、树立为人类医学事业奉献的远大目标。肿瘤发病机制的案例讨论课中,老师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们探讨“晚期癌症治疗的意义”等医学伦理问题,从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在DIC诊疗过程中,不能只看到疾病,看不到病人的痛苦,注重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们的同理心。在介绍“脑死亡”“肾功能衰竭”等理念时,以及对于器官移植、再生医学等问题的看法,传递正确的社会人文思想、个人道德观、伦理观,教育学生们遵守法律法规,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体会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让思政思想真正走入学生的心里。

图4 创新性翻转课堂实践:基于标准化病人(SP)的病情翻转课堂讨论


(四)挑战教学新技术和方法:虚实结合,智慧教学

考虑到成人教育上课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程充分利用安徽继续在线教育平台、慕课、雨课堂、微信等智慧化教学手段,形成多维度的教学资源体系。形成课前预热身启动、课中伴随、课后跟踪反馈的教学动线,全程参与和监管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团队主持的慕课和智慧课程是“安徽省首批智慧课程示范项目”,“安徽省首批慕课示范项目”,目前已经安徽省网络教学平台、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全面上线运行多个学期,累计已有超过2千余人次利用该资源进行学习,因为在智慧教学上的取得突出成绩,负责人李菲菲获评“教育部在线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

除此之外,课程还开展了罕见病、复杂难治病的虚拟仿真案例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蛇毒咬伤救治”,目前已经投入本科实验教学中运行使用。通过这样一种虚实结合、人机交互的过程,可以使基础向临床过渡、理论和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课程服务于临床和提高技能的作用。


基于继教特点的课程思政特色做法

1.科学定位、结合临床实践、提升课程实用性

继续教育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根据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和具体教学内容。我们的课程主要面对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因此在内容设计上除了以教材基本理论知识为核心外,注重增加临床内容,拓展学习广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讨论式学习,例如《水电解质紊乱》章节提出“药物过敏引起水肿的机制”,《代谢综合征》章节提出“肥胖是否等于高血脂”,《应激》章节提出“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吐血而亡的原因是应激还是心源性猝死,《呼吸功能不全》章节提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何引起呼吸衰竭”等问题。通过紧密结合临床典型案例,设置核心问题清单,层层深入,启发思考,强化重难点,着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2.教学方法多元化,丰富继教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形式单一,主要停留在以传统的函授、夜大学、脱产班等学历教育为主,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等还没有全面启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增加PPT案例分享、翻转课堂、课堂情景剧、微型辩论赛、 PBL案例讨论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图5)。例如在《休克》一章学习中让学生扮演病人,设计病情发展和治疗,提出核心问题,开展翻转课堂讨论,既紧密联系临床,让学生亲身感受疾病过程,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课堂趣味性、生动性。

图5 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3.教学信息化创新,以智慧手段增加课程学习途径和可持续性

考虑到继教学生的学习受时空限制较多,我们率先开展了线上教学,拍摄和制作了教学视频,在我省继续教育平台教学投入使用(http://www.ahjxjy.cn/teacherstudio/course/taught?type=taught&schoolCode=006)。在教学中有机合理利用慕课、雨课堂、超信学习通、微信等智慧化教学手段,形成课前预热身启动、课中伴随、课后跟踪反馈的教学动线,全程参与和监管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图6)。

图6 慕课和雨课堂等智慧教学手段的应用



课程成效与规划


(一)建设成效

课程建设举措充分体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三全育人理念,课程建设的周期中学生评价在全校位列前茅,很多学生评价教师的讲课能够深入浅出,思路清楚,分析到位,富有启发性,尤其是思政内容设计巧妙,无声化合,恰到好处。不仅夯实了专业基础,也极大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学生多次被媒体报道在公共场所热心救人、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的先进事迹,在疫情期间,安医学子们更是学以致用,积极服务地方、服务群众,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医者的奉献、仁心、爱国、爱党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培养效果。

团队教师教学相长,能力素质全面提高,近年来获得全国性、省级、校级教学竞赛奖励20余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项目十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3次。团队所在党支部获得安徽省基层样板党支部、校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荣誉。团队负责人多次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滨州医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同行等邀请进行教学示范指导,教师教学先进事迹被安徽网、人民网、新安晚报等多个媒体报道。

(二)未来规划

1. 制定《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在2年内建成课程思政素材库,打造课程典型精品案例20个。加大对教师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如请进来、送出去、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提高思政意识,增加思政眼界,促使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2.每学期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授课内容进行听课和论证2-3次,对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实施等各环节进行指导和把关,促进课程思政健康发展。

3.内学外修,提升理念,强化能力,强抓青年教师业务学习,利用定期进修、学术会议、导师制,青教赛等机制提升专业水平,强化教学能力,力争继续培养出国赛、省赛优胜教师2-3名。

围绕“夯实专业基础、创新教学理念、厚植医学情怀”,安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团队将继续不忘初心、赓续前行,致力于培养眼中有光、胸中有志、心中有爱、服务于地方和国家的大国良医,书写医学教育的新篇章!


相关阅读

《关于做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

更多教育部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展示,欢迎关注在线学习的持续推送。


来源: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安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学团队供稿
统筹:徐杏
监制:张冠华  何曼

精品悦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